本文图片
来自生活照彻的自然反光
——王景云诗集《一瞬间的河流》读札
陈啊妮
诗人王景云的诗歌写得不是如火如荼 , 热气腾腾那种 , 但也韵味隽永 , 精巧细腻 , 文本带来一种理想主义思辨的意念 , 在诗人选择的语言温柔时区 , 即景生情 , 缘景写情 , 情境交融 , 在整部诗集的思想纵深 , 诗人写得有声、有色、有情 。 在诗集《一瞬间的河流》里始终有一种朴素物里潺潺折射而来 , 即面对生活的表肤或切入生活的内核 , 如诗人对日常生活的写意 , 恰似一枚果子 , 感受到表皮的涩 , 肉身的甘甜和核心的苦 , 有对时光的反射 , 也有内在永恒的黑影 。 “夕阳/在芭茅花/摇曳的缝隙里/露出温暖的弦/轻抚晚歌/余晖/像如水的刮奏/流过植物的枝叶/不觉冬已深/凉风有信/芭茅打着卷儿/摇晃着/接收来自远方的信息《夕阳的慢板》” 。 语言的表述和生活况味的解读 , 在境界的彼岸或内心 , 诗人投掷以认识之箭或好奇之石 , 均能激起一阵呼啸和涟漪 。 诗人用柔软的心 , 手持叶片 , 如一种形而上的宣示 , 但她将之当着刀片去切割天空 , 从而在自己的诗歌世界构筑属于自己的缜密 , 简明 , 倾诉 , 玄思 , 坚执 , 惊惧 , 出走 , 或回归 , 从而看似平静的诗的抽象或具象的描述 , 暗含机警和爆发力 。
诗人热忱于生活 , 精耕细作于生活 , 她观察生活的本真 , 不放过任何一点细枝末节 , 正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光点和微颤 , 让她激动万分 。 诗人的诗歌本文 , 也许会被一些自视高明的人批为语境的过浅 , 或者缺少惊人的哲思 , 其实正是诗人积极找寻生活的原始状态的努力 , 不带自制的迷彩 , 才让读者一窥生活本应有的样子 , 一种更刻骨的镜像 , 一目了然 , 又提供了更多认知维度 。 “剖开柠檬/多么诱人/嫩黄连衣裙/旋起清新舞步/牵着你/在树叶/小草张扬的绿中/闪动明亮/流出的汁液/正好解救秋冬的干枯《最简式》” 。 从日常经验咀嚼而出的生命况味是真实的 , 自带生活深刻的警觉 , 生活本身就是不稳定的一碗水 , 自有幽深秘径 , 所以诗人以一己之力用一双小手 , 尝试以减法而不是加法 , 完成对日常的探究 。 就如“最简式” , 诗人以超现实和蒙太奇的手法完成了一次思想领域的攀爬 , “正好解救秋冬的干枯” , 这些从物象本身散发的精神空寂烛照是冷峻的 , 在极具浓烈的日常语息中 , 诗人提炼的意象不断深化其精神内核的棉绸 。
【一瞬间的河流|夜雨丨陈啊妮:来自生活照彻的自然反光——王景云诗集《一瞬间的河流》读札】诚然生活肌理是复杂的 , 投射到人们双眸的往往只有一瞬间的真相 , 诗人的写作是瞬间定格吗?显然这是一种即视感和物象灵性的隐喻 , 就如诗人说这是“一瞬间的河流” , 显然这是永恒的精神之上的“河流” , 只是通过这“一瞬间”的象征自由发掘而出 。 生活在喷射真知的一刹那 , 随即切换到绵长而恼人的粉饰模式 。 王景云的诗 , 一次次在耐心的等待中 , 以诚心聆听梵音 。 诗人在《时间成为微粒》中写道:
繁密的树叶
切碎细小的光影
投射到地面的时间
是由无数细小微粒构成
每个微粒里 , 父亲的肩膀
替我支撑黑夜
而温柔的白昼
分解成无数细小的支流
有人在练习瞭望
隔着生活、余音、一只口红
这就是一种亲情的等待时间!由此让“时间”成为得到情感“微粒”的妥放 , 让语言在轻质的曼妙中迁移和回旋 , “投射到地面的时间” , 可以想象站立于夕光中的诗人的身体缓缓融解 , 她或许坐在石头上 , 从而成全了那块石头的站立和行走 。 诗人继续写道 , “每个微粒里/父亲的肩膀/替我支撑黑夜” , 这一刻的诗人 , 俨然成为天地间通灵之身 , 醒来或安歇 , 启程或回归 , 升和降 , 生与死 , 枯荣交替 , 诗人发自内腑的喟叹 , 以她的一根兰花指划过水面作了了结 , 颤动而孤寂 , 然而这正是实在的生活在呼吸中的微粒 , 即无法撼动的生命悲悯臻味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