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图片
“作为一种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” , 这样的讲座话题 , 行走到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先导名家讲座的第九讲 , 让不少哲学爱好者松一口气 , 暂时忘却了往期讲座标题中字面意义的思辨烧脑 。 仿佛是剧终前的谜底 , 这个在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国际大会 , 主题是“世界视域中的中国哲学” , 先导讲座是否要为中国哲学的世界地位有个界定 , 给国人一个文化自信的底色 。 已经是?还在路上?未来会怎样?而对于业内人士 , 却是一个很难给出实证量化的话题 , 好在主讲者是李晨阳 ,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 , 在美求学教学多年 , 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 , 他的著作《道与世界相遇》也赢得业内外人士广泛好评 。
6月23日下午 , 在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下 , 李晨阳在线上展开他的分享 。 他借理查德·罗蒂的话阐释 , 当传统资源能和受过“再教育”的历史人物再对话这种理性建构展开时 , 区域哲学就会成为世界哲学 , 而要让中国哲学成为一种世界哲学 , 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以比较哲学的进路展开 。
本文图片
作为前任会长 , 23日下午李晨阳讲述了最具有观察角度之一的话题——中国哲学如何成为世界哲学
如何判定中国哲学已成为世界哲学?
中国哲学是否已经是一种世界哲学?这和新世纪初2001年德里达来中国时的追问“中国哲学是哲学吗”看似相像 , 其实20年间已经是两个命题 , 这也是中国哲学话语权的提升 。
当然 , 哲学离不开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。 首先要理解何谓世界哲学?李晨阳认为 , 在全球化大趋势下超越具体文化传统、具体文化区域的哲学活动 , 就可以视为一种世界哲学 。
本文图片
牛津大学出版的手册书《世界哲学》里 , 第一部分就是中国哲学
*世界各国都来学习中国哲学时
我们可以在两个意义上理解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 。 第一个意义是在世界各地学习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哲学 。 比如在牛津大学出版的手册书《世界哲学》里 , 第一部分就是中国哲学 , 她也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 。 现在世界各地学习中国哲学已经比较普遍了 。 李晨阳还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耐人寻味 , 北美高校的哲学系开设中国哲学的一个很大的推动力 , 或是因为学生们对中国哲学充满好奇 , 当宗教系和东亚系开设中国哲学课程门庭若市时 , 出于经济利益考量 , 也助推越来越多的哲学系下定决心开设了中国哲学课程 。 以此标准来衡量 , 中国哲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世界哲学 。
*学者用中国资源构建世界哲学时
另一个衡量标准 , 要看其他国家学者会否用中国哲学资源来建构当代世界哲学 。 李晨阳以自己的美国导师joel kupperman教授为例 , 他在1990年代出版了《品格character》一书 , 认为哲学界用康德伦理学或者功利主义哲学去解决伦理困境时 , 就仿佛是“打一个响指去解决困难” , 实际忽视了伦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, 那么伦理学就要研究品格 , 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, 就会运用到亚里士多德的资源 , 儒家的资源和印度的资源 。 这本书就有建构目的 , 指出不能把道德主体看成简单的大脑 。 “这里 , 中国哲学就是一种建构资源 。 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