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狄迪恩,就不能不提她的风格。1968年,34岁的狄迪恩出版非虚构文集《向伯利恒跋涉》,被《纽约时报》誉为“一部丰富的作品,呈现出美国当下最出色的散文书写”。截至上世纪90年代末,她以犀利的笔触记录了美国社会、政治、文化的脉搏,收录在《白色相册》《萨尔瓦多》等报道文集中,同时出版了数部长篇小说。
马丁·艾米斯|一个人作出的每个抉择,都暴露了她的品格|狄迪恩密码
文章插图
琼·狄迪恩流传最广的黑白照片。
同代作家来了又走,狄迪恩始终停留在读者的视野里。进入21世纪,接连失去丈夫和女儿后,她写下回忆录《奇想之年》和《蓝夜》,用超乎寻常的勇气直面人生重创。互联网时代,她的金句在网上流传,比如“我们讲故事是为了活下去”,“作家永远在出卖他人”。她的黑白半身像被印在文创布包上,飘荡在地铁站、书展、咖啡店,冷峻地注视着你,带着若即若离的微笑。
“加州之女”的强烈风格
狄迪恩风格已成为一种衍生物。人们感受到它带来的吸引力,哪怕说不上具体原因。起初,它通过文字击中你,它们短小精悍,意象鲜明,辨识度极强。后来,它开始脱离文字,转而依附于作家其人:她驱车行走在美国东西两岸间的人生,她与旅馆、汽车、墨镜、香烟构筑的神秘氛围,她与同为作家的丈夫约翰·格雷戈里·邓恩的默契合作。2015年,时尚品牌celine邀请80岁的狄迪恩合作——这似乎是外界对狄迪恩风格最直白的认可。
马丁·艾米斯|一个人作出的每个抉择,都暴露了她的品格|狄迪恩密码
文章插图
2015年,时尚品牌celine邀请80岁的狄迪恩合作。
风格一旦与作品等身,会带来反噬风险。英国小说家马丁·艾米斯曾刻薄地说,狄迪恩对新新闻主义的贡献,是一种“不稳定、偶尔出色、具备鲜明女性特点(的写作)”,它“时而谦逊,时而傲慢,亲密而直白,自我贬低、无精打采的同时,隐隐透出自私。”
【 马丁·艾米斯|一个人作出的每个抉择,都暴露了她的品格|狄迪恩密码】很难说这是文本批评还是人身攻击,然而在这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形容中,狄迪恩的写作面貌更加扑朔迷离。她的风格究竟是什么?风格本身又是何物?
回到狄迪恩非虚构写作的起点《向伯利恒跋涉》,扑面而来的是她笔下的加州。对这位“加州之女”而言,没有一个统一的加州。它是圣贝纳迪诺河谷,“暴虐残忍”,“群山那边的莫哈韦沙漠阴魂不散”;也是家乡萨克拉门托谷地,夏日空气“滚烫得发抖,草被晒得发白”,八月如同“一场漫长的苦难”。它是拉斯韦加斯,高大的招牌“耸立于如月球表面一样荒凉、只有豆科灌木与响尾蛇的风景之上”;也是洛杉矶,台风造访期间,海面诡异得宁静,让人无法入眠。这些加州碎片,呼应、对照,挫败想象中碧海晴天的温柔加州,裸露出一种更粗糙、干烈、严酷的气候。与宜居的温带气候相比,它是极端的,是戏剧。狄迪恩说,萨克拉门托有两条河,冬天会发洪,夏天会干旱。
读狄迪恩时,你或许想跳过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。但这样做会让你和作品的灵魂失之交臂。1977年,42岁的狄迪恩接受《巴黎评论》采访,谈起气候对她写作的影响:
“我在一个危险的自然环境长大,我认为环境和气候对人的影响超出了他们的想象……这些极端条件会影响你对待世界的方式。如果你是作家,它们就会显现出来。如果你卖保险就不会。”
环境和气候联手造成萨克拉门托历史上最黑暗的惨剧。1846年春,西进运动进程中,几个来自东部的家庭组成唐纳-瑞德大队,带上牲口和家当,不远万里来到内华达州,因判断失误和极端天气困于冰天雪地的高山,食物耗尽后开始食人。直到次年初,部分成员才在印第安部落的帮助下抵达萨克拉门托河谷,从而获救。


   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