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图片
几乎每位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好者 , 都假设过这样一个问题:如果能穿越 , 你想去哪个朝代看看?
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、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也问过很多人同样的问题 。 “有些人想去唐代 , 跟李白、杜甫为伍;有人想去汉代 , 往西部去 , 见证拓疆 , 但更多的人想去宋代 , 因为这是个绕不过的年代” , 在陈歆耕历史文化随笔《何谈风雅》分享会上 , 杨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。
本文图片
杨扬
为什么宋代是个绕不过的年代?杨扬解释 , 宋代接续唐代 , 但完全有了自己的特色 。 “现在想一想 , 宋代跟唐代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 , 唐代是一个抒情时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 , 文人会感觉 , 你再怎么写也写不过李白 , 写不过杜甫 , 写不过李商隐了 。 在这种情况下 , 宋代还能有所突破 , 由诗向词转变 , 说明这个朝代很有自己的格局 。 ”
再说到瓷器 , 唐代崇尚的是金器 , 但宋代崇尚的是瓷器 。 和金器相比 , 瓷器显得很宁静 , 像是一种返璞归真 , 这也是宋代的魅力 。
说到这里 ,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郜元宝分享了一个故事 。 “杨老师讲唐代人喜欢金 , 宋代人喜欢瓷器 , 让我想起鲁迅说的一个故事 。 鲁迅先生说他知道北京有个财主 , 买了一个鼎 , 就请了一帮风雅志士来欣赏鼎 , 因为鼎外层有很多图画 。 然而 , 隔了不少天 , 财主又请来这些人 , 大家大吃一惊 , 因为他把鼎外层的图画拆得干干净净 , 鼎变得金光灿灿 , 文人雅士嗤之以鼻 。 我一开始也和这些文人雅士的想法一样 , 但通过陈歆耕新书的名字《何谈风雅》 , 突然有了个想法 , 这个鼎在当初制造的时候不就是为了盛汤的吗?那么它一定是金光灿灿的 , 不能是斑驳的 , 所以要看一切古代的东西都应该跳出当代人眼界的局限 , 去想当初造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子 。 ”
本文图片
郜元宝
像这样的故事 , 在作家陈歆耕《何谈风雅》一书中还有很多 。 陈歆耕致力于文史非虚构写作 , 《何谈风雅》是继《剑魂箫韵:龚自珍传》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文史著作 。 该著以北宋元祐年间一场高端的文人雅聚—— “西园雅集”为开端 , 柳永、范仲淹、苏轼、王安石、黄庭坚、宋徽宗、王诜、谢叠山等历史人物纷纷登场 , 在作者严谨而又灵动摇曳的笔墨下 , 史实与史识兼容 , 反思与吟咏并举 , 人物与事件迭现 。
郜元宝认为 , 陈歆耕的史学研究既尚友古人 , 又自然而然地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, 处处可见他对中国文化之巨大历史连续性和循环性的敏锐把握 。 他的真诚批评和积极反省精神始终一贯 。 相对于当代文学批评 , 如今的历史研究让他找到了更大的精神空间 。 打通古今和文史的界限 , 本来就是自秦汉至五四的中国历代通才的治学传统 , 陈歆耕无疑用自己的方式赓续了这一传统 。
在《何谈风雅》分享会上 , 陈歆耕分享了自己写作时的故事 。 “为了写作新书 , 在看宋史史料时 , 读到北宋晚期年间 , 一位谏官写的弹劾一位新任宰相的奏疏 。 这个宰相叫何执中 , 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官员 , 却被宋徽宗重用 。 这位谏官在奏疏中 , 用了一个比喻来批评这个宰相力不配位——‘以蚊负山’ , 看到这里 , 我扔下书 , 转了几圈 , 真的是有一种要跪拜的感觉 。 他怎么会想得出 , 用这样一个绝妙的比喻?”这或许也是他研究宋代的一个开始 。
- 春有百花秋有月!宋代高僧一首唯美禅意诗,道出人生快乐本质,心情沮丧时读读它!
- 画风!霍春阳:被画坛冠以“霍家鸟”的美誉,将文人画的雅致完美复刻
- 沈周@表现文人在山水中的畅快自由,宋旭《归舟图》
- 五大名窑#有关宋代五大名窑的收藏知识
- 皇宫@他的山水让宋代皇帝爱得发狂,整个皇宫都是他的画,如何做到呢
- 紫绶金章&宋代的一首佳作,彰显淡泊襟怀,颈联仿佛两幅生动的写意图画
- |文人赏石,马来沉香,仿雕太湖石,木雕摆件
- 千千结&宋代风流才子张先,写下一首《千秋岁》,其中一句美得令人心醉
- 嫁入豪门@宋代才女写下一首相思词,一片深情感动了原配,终于成功嫁入豪门
- 周汝昌@宋代才女16岁时填一首词,问世之后就名动京城,文人莫不击节称赏